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,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成為環保新趨勢。最新發布的《T/CI 303—2024》標準,首次規范了廚余垃圾發酵制備污水碳源的技術要求,為污水處理行業提供了一條“以廢治廢”的創新路徑。

一、技術原理
廚余垃圾經過**厭氧發酵**或**好氧發酵**處理,可轉化為富含有機酸的液態碳源。其主要成分包括乙酸、丙酸等揮發性脂肪酸(VFAs),這些物質恰好是污水處理中微生物的“優質食物”,能有效提升脫氮除磷效率。
二、核心要求
1. 原料控制
僅允許使用分類收集的廚余垃圾(如剩飯菜、果皮等),嚴禁混入塑料、金屬等雜質。
原料需經過破碎、分選等預處理,確保發酵效率。
2. 發酵工藝
厭氧發酵:溫度控制在35-55℃,發酵時間5-7天,pH值維持在6.0-7.5。
好氧發酵:需定期攪拌供氧,周期縮短至3-5天。
3. 成品指標
COD濃度:≥50,000 mg/L(相當于傳統碳源的2-3倍效能)。
安全性:重金屬(鉛、鎘等)含量必須低于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限值。
穩定性:產品保質期≥30天,無惡臭或沉淀。
三、應用優勢
1. 成本更低
相比工業碳源(如乙酸鈉),廚余垃圾碳源制備成本可降低40%-60%。
2. 環保雙贏
既解決了廚余垃圾處置難題,又減少了污水處理廠對化工產品的依賴。
3. 效果顯著
實際案例顯示,投加此類碳源后,污水廠總氮去除率可提升15%-20%。
四、注意事項
雜質風險:需嚴格監控廚余垃圾來源,避免油脂或鹽分過高影響微生物活性。
季節性影響:夏季高溫可能加速發酵,需調整工藝參數。
T/CI 303—2024標準的實施,為廚余垃圾資源化開辟了新方向。未來隨著技術普及,這一“變廢為寶”的模式有望成為污水處理行業的標配選擇,推動循環經濟發展。

